解码财务数字化 丨 如何借助司库管理体系“用好”、“管好”企业信用


 前 言 

企业信用是指企业有能力履行与各方主体约定的职责而取得的信任,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做好信用管理能够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甚至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2022年1月国资委发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司库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的意见》(国资发财评规[2022]1号,以下简称国资委1号文),文件提出,企业要充分发挥集团整体信用优势,加大统筹融资力度;建立健全供应商与客户信用体系,做好应收应付管理。由此可见,信用管理是司库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司库管理部门要协同企业其他部门一起持续关注和优化企业的信用状况,将信用管理纳入司库管理的领域,充分发挥信用价值。




传统模式下企业信用管理模块分散,数字化程度低,信息无法共享,导致“数据孤岛”形成,无法有效整合各类信息。例如在授信方面,客户在各子公司分别获取授信额度,因信息不共享,客户在集团内多家子公司累计授信额度可能超出其付款能力,存在潜在风险。司库管理是传统资金管理的拓展和升级,企业应如何借助司库管理体系,“用好”、“管好”信用,化无形为有形,充分发挥信用红利价值,降低资金流动性风险?


统一集团授信管理

银行授信额度往往受到企业的资产状况、资金实力、信用等级等影响,单一企业议价能力有限,可获得的授信额度低,融资成本高,无法充分发挥集团整体的信用优势。司库管理体系可以在集团层面加强与合作银行及其他金融企业的沟通协作,通过建立金融机构综合评价体系和融资主体评价体系,筛选优质金融机构合作清单和具有优质融资条件的企业。采用总分模式授信管理机制,由总部统一进行授信管理,分子公司按需分配和调整企业授信额度。通过总部对接优质的金融机构,增加谈判的筹码,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授信额度;分子公司在授信额度内,可以共享集团金融资源。对于优质的融资主体,允许企业自行授信,充分挖掘和利用金融资源的价值。同时借助司库管理系统实现授信额度的登记、分配、占用、调整等操作的实时管理,实现对银行授信数据的实时收集统计,有效提高银行授信的管理力度与精细化管理水平。

解码财务数字化 丨 如何借助司库管理体系“用好”、“管好”企业信用


构建合作单位信用体系


司库管理作为传统资金管理的拓展和升级,更加强调价值创造,注重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运营,司库管理体系将应收应付等营运资金纳入金融资源进行管理,要求集团企业强化合作单位信用管理。国资委1号文也指出,集团要加强对供应商和客户债权债务等关键信息的统一管理,推动子企业健全供应商和客户信用体系,严格资信审查、信用评级和准入管理,监测供应商和客户信用状态变化,动态调整信用等级并及时在集团内共享,将失信企业纳入黑名单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同时,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合作伙伴的信用评级,良好的信用评级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司库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集团需强化合作单位信用管理,统一建立合作单位信用管理体系,对客户和供应商的资信、信用评级、行业以及企业性质等进行管理,明确不同客户的赊销期限与比例,合理确定不同供应商的预付比例和金额,统筹进行应收与应付款项的管理,对合作单位的信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和调整。并且,及时将失信企业纳入黑名单,限制所属企业与黑名单中的企业开展业务,对于与黑名单中的企业正在执行的合同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及时降低和转化风险。